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地生根,全面实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化“三全育人”工作,提升我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充分发挥核军工特色文化育人优势,以培养服务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为导向,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其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大思政”格局,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要求
1.强化全员育人新意识。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立足新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育人力量,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学校全体干部、教师、职工以及离退休教师和广大校友都要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学生放心上,对学生很上心”,将育人工作渗透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中,营造人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全员育人氛围。
2.建立全过程育人新机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扫除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更好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3.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具体操作规范、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彰显“核”“地”特色,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环境,全方位辐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
二、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牵头部门:教务处)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2.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有课堂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堂育人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中国文化概况”“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物理”“地球科学概论”等通识教育核心课和专业概论课建设,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责任单位:各学院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牵头部门:科技处)
3.加强科研育人机制建设。立足“核学”“地学”专业学科特色优势,强化科研队伍建设、科研过程管理、科研成果评价的政治标准和思想价值引领,明确既要育智、更要育人的时代要求,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产教相融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科研的核心是育人”的共同认知,引导师生在科研中树立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责任单位:科技处、教务处
4.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健全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落实《东华理工大学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加强科技伦理、科研失信和学术不端治理。深入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学生教育教学各环节,教育引导师生严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培养勇攀高峰的意志品质、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
责任单位:科技处、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
5.加强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凝练科研方向、明确育人目标,倡导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强化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等,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责任单位:科技处、党委宣传部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牵头部门:团委)
6.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国防教育和军训工作、劳动教育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责任单位:团委、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国防教育学院
7.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完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育人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
责任单位:教务处
8.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打造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创业孵化、以赛促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全流程服务平台,推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双创”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专创”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思创”融合)深度融合,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联动、校内各种教学资源有序联合、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深度联结,构建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新模式。
责任单位: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9.深化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建设。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岗位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紧紧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文明实践活动”等传统品牌项目,组织实施好“助力脱贫攻坚”“爱心助学”公益行动、江西红色文化考察等系列社会实践项目。完善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立“院-校-省”三级的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培育支持制度。
责任单位:团委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牵头部门:党委宣传部)
10.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实施中华经典、中国传统节日、优秀民俗文化等主题文化活动,培育音乐剧《汤显祖》等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文化成果,建设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等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让中华优秀文化涵养学校师生品格。
责任单位:团委、艺术学院、文法学院
11.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利用重大纪念日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深入挖掘革命文化育人内涵,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诵读红色家书比赛、《红色家书》手绘视频网络宣传、红色走读活动等多种形式,掀起弘扬红色精神热潮。
责任单位:团委、文法学院
12.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育人全过程。学校围绕“核”“地”“军工”等校史资源,精心打造更为系统、完善的校园物质环境,修建反映核军工文化精神内核的教育基地和校园景观等,让师生常年浸染其中,以核军工文化教育师生员工、引导学生成才、凝聚海内外校友、服务社会公众,提升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的文化教育能力、社会辐射能力、社会开放能力。打造先进人物群雕,培育、选树和宣传宋金如、李荣同、周义朋等先进典型,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后勤保障处、团委、学工部(处)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牵头部门:网络信息中心)
13.健全网络文化工作体系。成立学校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专项议题,部署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新媒体平台管理办法及系列配套文件,着力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
14.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积极探索“互联网+核军工文化教育”“互联网+省情教育”“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廉洁教育”“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等组合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网络文化建设。鼓励专业教师把工作实践与网络创作有机结合,推出一批围绕党史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的优质网络文化产品。
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团委、文法学院
15.升级改造网络文化阵地。升级改造综合门户网站、论坛社区、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五位一体”网络矩阵,促进纸媒网媒融合发展。结合智慧校园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主数据中心等平台的深入建设与应用,大力提升信息和数据共享度,构建多终端、全覆盖的一站多屏、全校传播、辐射社会的融媒体平台。在共建共享基础上,官方微博、微信专于及时发声、内容聚合和交流服务等,形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双向互动平台。在传统内容推送和社交分享外,探索体验实践式的网络文化育人手段。
责任单位:网络信息中心、党委宣传部、团委
16.建设网络文化工作队伍。试点实施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单位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落实落细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建立江西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人才创新培养基地,组织承办江西省每年一次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校园主题日系列活动,提升网络信息员、辅导员等网络育人能力,提高师生的网络信息文化素养。引导专业教师将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推向网络、面向大众,形成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名师大V”。
责任单位:网络信息中心、党委宣传部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牵头部门:学工部(处))
17.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在线课程,进一步完善团体辅导特色工作体系,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普及活动,举办“3·20”“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提高业务学习与督导的系统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完善心理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加强学生心理社团、班级心理保健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
责任单位:学工部(处)、团委
18.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举措。建立完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新生和特殊学生心理状况筛查及约谈,排查心理高危学生。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与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责任单位:学工部(处)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牵头部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19.健全依法治校及管理育人制度体系。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以核军工精神为指引,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依法治校工作要求和保障机制,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育人元素,明确管理育人内容和路径,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进一步健全宣传、教育、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充分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积极完善机构设置,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不断落实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努力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
责任单位:发展规划处、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20.完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干部队伍管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研究制定管理干部培训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健全和完善干部教师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师德考核制度,把师德和育人功能的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
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牵头部门:后勤保障处)
21.明确服务目标责任。强化服务育人理念,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明确育人职能,在岗位聘用、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各环节融入育人要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示范岗”,培育优良服务育人氛围。
责任单位: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工会
22.完善一流服务育人体系。强化“一流服务”意识,开展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切实提升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增强供给能力,完善校园服务设施设备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合理需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教育人、引导人。
责任单位:后勤保障处、图书馆、保卫部(处)、东华科技园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牵头部门:学工部(处))
23.完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宗旨,不断完善“奖、助、贷、勤、补、减、免、绿色通道”等系列资助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明确流程、细化标准,采用量化测评和民主评议相结合方式,提高认定对象精准性和合理性,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奖助学金政策,开展暑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及寒假送温暖活动,让资助更加精心、暖心、贴心、走心。
责任单位:学工部(处)
24.坚持资助育人导向。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创新资助育人形式,进一步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良性循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积极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责任单位:学工部(处)、党委宣传部、团委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牵头部门:党委组织部)
25.发挥各级党组织育人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育人职能,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主体责任。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和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积极选树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
26.发挥群团组织育人纽带功能。深化群团改革,把握群团组织政治标准、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推动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载体与形式,更好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实施团建长期行动和青年创新行动,积极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等。
责任单位:工会、团委
三、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专门领导小组分工负责、部门学院协同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坚持校党委常委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各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定期研究“三全育人”工作,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政课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教师思政工作及学生工作各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决策、评估和督导。
2.加大保障力度。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进一步核定落实高校辅导员编制,优先保障思政课教师待遇及职称评审,并以内部聘任方式补充兼职思政课教师以满足教学需求。加大思政工作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实施国内外培训和调研,大力培育一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努力建设省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加大学校各项育人项目的经费投入,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及经费保障落实到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
3.强化责任落实。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好相关任务,牵头单位对分工任务负总责,参与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主动协同推进,全校各单位各学院要积极配合,合力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整体实施。各单位要围绕实施意见,对照“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指标,结合育人实际,将意见实施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出台具体制度、拿出具体举措、设立具体项目,并明确任务责任书、实施路线图、完成时间表和主要责任人,确保“三全育人”工作落地生根、抓细抓实。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督导考核,把“三全育人”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纳入党内监督范围,纳入校内巡察范围。各牵头单位在每学期召开的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报告“三全育人”工作进展情况,并对该板块相关单位“三全育人”工作进行评价考核,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